2023年,浏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切实把早稻收购摆在突出位置,早谋划、多举措、优服务、强监管,创造了有史以来收购任务最重、入库时间最短、日入库量最多的“三最记录”,在全省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储备粮早稻轮换收购任务2.44万吨,坚决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一、早谋划,为收购起好步
一是调研先行,精准掌握市场形势。4月初,早稻育秧伊始,即组织粮源调查组走访本市及周边地区种粮大户、种子供应商、粮食经纪商及烘干厂,对早稻种植规模、品种结构、数量质量以及送售意愿进行全方位摸底,掌握粮源第一手资料,为收购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关口前移,优先订购优质粮源。6月底,早稻甫一上市,即兵分两路组织粮源,一路主内,深入到各乡镇田间地头,收购本地湿谷、干谷;一路向外,积极到早稻粮源充足的周边地区对接洽谈,以合理的价格签订收购合同,优先锁定优质粮源,为完成收购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工作前置,确保要素准备充分。提前安排早稻收购空仓容4.5万吨,做到“仓等粮”;及早准备收购设备142台(套),收购入库全面实现机械化,确保“机等粮”;统筹落实早稻收购资金计划1亿余元,确保“钱等粮”;严格执行粮食收购“五个标准化”,增强检化验力量,提前组织岗前培训,做到“人等粮”。
二、多举措,为收购增活力
一是优化流程,提高收购效率。浏阳市共设置早稻收购库点5个,各库点将登记、扦样、检测、过磅、结算等流程整合至一站式服务中心,全程应用“智慧粮库”系统,送粮农户只需入库登记取卡、出库结算交卡,方便快捷,一卡通办,时间缩短15分钟以上;通过新增侧卸机、抛粮头等设备,优化入库设备摆放等,单车卸粮时间缩短30分钟以上,单仓日入库量提升1倍。二是细致准确,规范资金结算。建立规范的票据使用流程,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严密审核监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精准收购结算,根据智能粮库系统导出的入库数据,每天准时通过“一卡通”网银结算农户粮款,共支付6715万元,其中,短粒型早稻入库均价139.3元/百斤,长粒型早稻入库均价131.2元/百斤。三是换位思考,用汗水换时间。早稻收购高峰期,为使售粮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各收储点延长收购时间,早6:30开称,晚8:30打烊,连续作战,轮岗作业,做到了散户不过夜,订单客户不超过24小时。针对部分散户的“烘干难”问题,国有企业浏阳河米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及时启动运行,通宵达旦,10余天内为种粮农户烘干湿谷1000多吨,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户减损双赢。
三、优服务,为收购添暖意
一是宣传到位,让农民交“明白粮”。通过会议、现场、报纸、公众号、微信大户群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早稻收购品种、质量要求、价格标准、执行时间、收储库点位置信息等进行广泛宣传,解答农民疑惑,让广大粮农了解政策、参与政策、支持政策。二是服务到位,让农民交“放心粮”。坚持阳光操作,落实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现场抽样、现场检测,室外电子屏实时显示结果,以质定等、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开诚布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打消群众疑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三是执行到位,让农民交“舒心粮”。践行“把方便留给粮农,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服务理念,用“辛苦指数”来换粮农的“满意指数”。收粮现场提供“五有一好”便民服务,即:有人引导、有茶水、有盒饭、有空调休息室、有防暑降温药,为农民服务态度好,为早稻收购营造良好氛围。
四、强监管,为收购保底线
一是强化监督,压实全流程监管。严格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要求,采取“物防+技防+人防”,不断强化对各承储单位的收购政策执行监管。再投入90万元完善库点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浏阳市政策性粮食承储库点信息化、仓内视频和粮温粮情检测覆盖率均为100%。检测仪器每日校验,实行“一车一检”、多点取样,有效堵塞人为漏洞,把牢粮食入库质量关。严肃监督严格监管,张贴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电话,成立早稻收购督导组,驻点监管308人次,对收购现场全过程监管,有效保障收购作业规范、安全、高效。二是来源把关,强化超标粮监管。实行“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超标粮收购监管模式,经检测镉含量超标的粮食需由所在乡镇、村组、收储库点、市粮储中心四方盖章确认,层层把关、层层核实,严把收购关口。强化超标粮风险预警机制,设置数量质量两条“警戒线”,粮食和储备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联动,超标粮食监管由事中事后监管,向预防风险为主转变。三是责任上肩,保驾护航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收购现场细节做到位,严格执行电气、机械设备操作规程,做到每天一检,车辆与无关人员疏导专人负责,司机、装卸人员、工作人员现场必带安全帽,安全标识显目张贴,消防设施使用正常。收购期间,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浏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