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业务频道 > 法规安全 > 法治宣传

【中国粮食经济】关于加强粮食安全保障法地方配套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

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lshwzcbj.hunan.gov.cn   时间:2024-12-11 09:40   

关于加强粮食安全保障法地方配套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

——以湖南省为例

作者:王达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已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一件大事。各地对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宣传贯彻实施高度重视,作出了系列安排,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笔者围绕粮食安全保障法地方配套法律法规建设梳理了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

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出“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具体责任”。地方在配套立法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进一步细化抓好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制度安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等主管部门依照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的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与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具体制度措施

粮食安全保障法强调了“国家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业增效、粮食生产者增收,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为此,在地方配套立法时,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种粮收益政策保障体系。通过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体系架构,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包括稳定完善价格支持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种粮农民增收从“靠产量”向“靠质量”转型。二是优化农业补贴政策。通过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提高涉农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实效性。包括完善种粮农民精准识别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并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集中育秧等“十代”服务,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发挥流通促进生产的作用。通过做好订单收购、预约收购、上门服务收购,让农民更多享受种粮收益。

三、进一步明确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粮食安全保障法强调了“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需要明确更具体的制度措施来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调整种植品种和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农村种植结构变化,调整传统的种植品种和结构,增加优质稻米、特色小麦等高效、高附加值的作物种植。比如湖南重点要鼓励农民集中种植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高产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提升粮食品种品质品牌。强化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完成粮油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培育和打造特色粮油品牌,提升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的整体水平。三是优化布局国家粮食储备粮源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粮食工程”为引领,带动粮食主产县(市、区)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市县整体推进模式,引导区域内储备粮承储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订单收购合约、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有基地和订单种植等形式,打造具有一定规模且稳定的优质粮源基地,加快推动优质绿色、适销对路粮食品种的适度规模化种植。

四、进一步明确提升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能力

粮食安全保障法强调了“提高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能力”,需要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来推动这些能力的提升。一是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投入机制。通过采取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担保和保险服务等措施,以激励和支持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加工等领域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支持和保障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完善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协同保障机制。通过构建和完善这一机制,有效地协调和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对粮食节约工作的监督管理

粮食安全保障法第八章对粮食节约进行了专章规范,下一步地方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中要进一步明确。一是制定节粮减损的制度安排。包括明确政府及其部门节粮减损责任,建立健全引导激励与惩戒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节粮减损作出专门规范;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不同要求,基本实现全链条、全覆盖。二是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资源进行节粮减损新技术的研发,同时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优化粮食储存和运输方式、提高粮食加工效率等。通过节粮减损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粮食在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三是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粮食经营者和个人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提高公众对节粮减损的认识和参与度。教育引导公众了解节粮减损的重要性,鼓励个人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爱惜节约粮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来源:2024年第11期《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