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湖南】稻鸭共生打造出湖南粮食生产绿色升级新样本

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lshwzcbj.hunan.gov.cn   时间:2020-08-26 20:14   

网易湖南讯(文/许春林)集合——集合了——”,随着村民一声吆喝,绿油油的稻田里立刻鸭鸣一片。伴着鸭子在禾苗中悉悉索索穿梭的声音,不一会儿一群鸭子就出现在面前。在初夏随风翻腾的绿油油的稻浪里,象城堡一样又高又尖的绿色鸭棚,有规律地排列在稻田里。这是日前湖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湘媒体行采访团记者在岳阳市华容县鲇鱼须镇高山村湖南吉娃米业有限公司基地看到的景象。

稻鸭养殖好处多

湖南洞庭湖区自古以来就有养鸭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鸭在当地有着适宜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洞庭湖区位于北纬30度,自古就是优质籼稻种植区,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吉娃米业负责人龚文兵告诉记者,当稻遇到鸭,两个物种的结合,辅以恰当的控制手段,它们便开始彼此相生相长。

龚文兵介绍说,他原来是粮食经纪人,对于市场有着灵敏的嗅觉,从2018年开始试水稻鸭养殖模式,因为正好切中了消费者和市场最强需求点——绿色环保,一上市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鸭子生性喜欢吃昆虫以及水生动物,有数据表明,一只雏鸭一小时可以消灭86——99头害虫,这些害虫有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以及福寿螺等,种类达14种以上,鸭子的这种出色捕食能力是其他天敌难以企及的。由于鸭子不间断活动,除虫灭草,吃掉水稻部分黄叶,破坏了稻瘟、白叶枯、纹枯等病菌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寄主,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较好地控制了灰飞虱、黑尾叶蝉、纹枯病的发生。因此稻鸭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减少。

鸭子的排泄物几乎全部排放到了稻田,是养分丰富的有机肥。龚文兵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养殖的鸭在一个生长周期110天里,长到约3公斤可以产生约10公斤粪便,能有效补充水稻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同时,鸭子在水稻间运动,还具有增氧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稻田放鸭后能大幅度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比常规稻区增加88.18——124.63%。因此稻鸭田化肥施用量也比一般农田要少得多。

稻鸭种植不仅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生态效果显著。

成功模式受追捧

稻鸭种植好处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并不简单。鸭种和稻种的选择需要经过长时间摸索,才能找到适合本地环境的最佳搭配。他们通过长期实践,选择了湖南优质的稻种和湖区优质的鸭苗,让鸭子在体型和生产周期上,与优质稻种产生最佳的组合。

吉娃米业在不断摸索中独创了网格化种植模式,把稻田用围栏隔出一个个网格,鸭子在限定的区域运动生长。这样鸭子可以充分发挥除虫和除草的本领,把农药化肥使用量降到最低。而另一方面,吃着足够的虫和杂草,每天充分地运动,鸭肉变得特别鲜美。

龚文兵算了一笔帐,稻鸭共生种植收入既有稻米又有鸭,每亩收入2960元,传统的种植方式每亩收入为840元,增收2120元。

吉娃米业把直播开到了田间地头,眼见为实的绿色种植场景让稻鸭米还在田里就被预定一空。2020年第一次直播,鸭田留胚大米、吉娃贡米就销售了5000余单计50余吨。

市场的追捧是引导农户开展大面积种植最大的动力。据了解,2019年,在吉娃米业参与种植的农户仅几十名,面积仅为800多亩,2020年已经有多名农户主动找到他们,预种植的农户将到2000多户。在成功模式的引导下,湖南稻鸭米的种植已经逐步在洞庭湖区推广开来。鸭子与水稻和谐共生,生态与效益兼得,无疑是湖南粮食生产绿色升级的成功实践。